跳至内容

是警察还是抗争者?《拆弹专家2》里被集体反复利用而后抛弃的个体命运

邱礼涛显然察觉到香港警察形象在近年急速恶化,于是他扭转了作法,刹那召回好久不见的港产片精神。

是警察还是抗争者?《拆弹专家2》里被集体反复利用而后抛弃的个体命运
《拆弹专家2》电影剧照。

2020年12月底,有台湾媒体在统计年度华语票房十大时,指称港片难得缺席。不过这项纪录随著香港电影《拆弹专家2》在12月31日上映之后,也将随之改写。截至本文刊出前,《拆弹专家2》在台湾已经破五千万票房佳绩,表现甚佳。如果票房持续长虹,闯进2020年台湾市场的华语票房前五名相信是轻而易举。

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影评人与意见领袖都发表评论,指出《拆弹专家2》的成功是因为它找到了过去经典港产警匪片的气息。诸如“久违的硬核港片”、“巅峰港片回来了”、“熟悉的港片回来了”等等溢美之词忽然涌现。然而,要辩证《拆弹专家2》是不是表征经典港片的回归,或许不免要先停下来回来讨论台湾人所认知的港片到底是什么?

台片与港片的分野,1980年代才出现

论及台片与港片的关系,便会发觉两地产业的连结堪称千丝万缕,早期许多导演与演员往返台、港拍戏,两地投资流动比现在亦频繁许多,现在观众看金马奖可以像看奥运一样会明确区分参赛作品产地,但过去未必有如此概念。好比香港邵氏出品的《杨贵妃》(1962)代表台湾(中华民国)角逐坎城、台湾联邦影业主导的《侠女》(1971)代表香港在坎城获奖。不过,以上述两部作品为例,其实便会发觉那都是不具“台湾性”或“香港性”的作品,与黄梅调电影一样,都是对“中国”这个概念的思怀。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