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鸿鸿:七等生,作家作為终生的反对者

七等生的至高价值就是“超然独立”,文艺不为政治或现实服务,并且追求真情与思想谐合的境界。

鸿鸿:七等生,作家作為终生的反对者
作家七等生。

编者按:作家七等生10月24日病逝,享年81岁。被称为最难懂、最具争议的台湾现代主义小说家,其生平纪录片《削瘦的灵魂》,将于今年11月金马首映——惜七等生于此前已离世。我们邀请诗人、作家鸿鸿撰文悼念,讲述这位自觉为终生反对者的作家。

当我年轻的时候,七等生和王文兴像两盏灯塔,助我抗拒周遭的茫茫黑夜。他们刚好都曾以怪异的文体不见容于当时的文坛,也都因小说人物的背德行径遭致围剿:王文兴《家变》的逆子,七等生《我爱黑眼珠》在洪水中舍妻子而救助妓女的丈夫。但是,当不清楚外围的黑暗有多大及如何形成、也不清楚那黑暗是社会型构的偶然或生命历程的必然时,这样鲜明的背反姿势,已经足为救命的依傍。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下的七等生与王文兴

后来才发现这两位作家恰好同年,都生于1939。王文兴生于福建,七等生生于台湾通霄。王文兴毕业于台大外文系,留美返台后也在台大任教,与同学在1960年创办的《现代文学》,成为七等生自林海音主编的联合副刊崛起后,早期的发表园地。七等生则几乎终生为小学教员。他念的是台北师范学院,曾经因跳上餐桌抗议伙食而遭退学,这一事件后来成为自传体小说《削廋的灵魂》(后改名《跳出学园的围墙》)的核心。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