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取消文化,是冲击言论自由,还是无权力者的权力?

取消文化能否成为一种既能充权,而又同时不会产生寒蝉效应的文化?

取消文化,是冲击言论自由,还是无权力者的权力?
任何人在任何时候的任何言论或行为,一旦被公诸网路,都可能受到来自取消文化的评断及其所带来的后果。

近年来“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一词越趋成为言论自由边界讨论的焦点。甚么是取消文化?按罗斯‧杜塔特(Ross Douthat)的定义,“取消”(Cancellation)是指一种因某人的行为或言论违反了一些社会规范而导致的、对于该人的声誉或工作机会的攻击。

最常见的例子是,一个人在公开场合或社交媒体中发表了敏感或被认为是违反社会规范的言论后,批判者向该人的雇主集体施压,以要求解雇该人。又例如,JK罗琳因为恐跨言论而遭到“取消”,被《哈利波特》演员及两大百万级粉丝网站割席,曾颁发人权奖予罗琳的罗拔肯尼迪人权组织也表示失望,促使罗琳主动归还该人权奖——这也是受到取消压力的例子。

单纯的批判并不构成取消,取消意味著批判者要发言者为不恰当的发言负上相应的经济代价。而当取消的行为成为一种惯常面对不恰当发言的方式时,它便构成一种文化。这一方面固然为批判言论提供了新的工具,但另一方面亦同时加强了对这种工具的使用频率。

起初,取消文化是在一个对话语境中,弱势一方针对强势一方做出的行为。但随著取消文化越趋流行,它的对象已经涉及到更多普通人,而有关它的争议也越来越多。人们关注的是,到底取消文化是对言论自由的冲击,还是无权者的权力?是否是政治正确的“过度”演绎?是否有边界?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