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头、实名的网络社区、可以追踪个人位置的健康码软件,不断发展的数字监控技术令中国成了每个人都无所遁形的国家。过去十多年间,中国建立了规模庞大的数字监控系统,将民众的一举一动置于“老大哥”的视野之下。这些监控技术牺牲了个人隐私,也为威权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量,并改变了政府对维稳方式的偏好。
最近发表在政治学研究顶级期刊《美国政治科学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的一篇论文,分析了数字监控对维稳偏好产生的影响。研究者指出,在信息匮乏的年代,国家无法有效识别出政权的挑战者,因此维稳主要是通过提供普遍的福利来“收买人心”。而当数字监控可以弥补“信息差”的时候,威权国家更倾向于对异见者实施“精准打击”,由此带来政治犯人数的上升,以及公共福利的下降。
金盾工程:公安部“维稳”系统的建立
研究者以中国主要的数字监控工程“金盾工程”为例。这一工程的全称为“全国公安工作信息化工程”,由中国公安部于1998年提出,2003年开始实施。“金盾工程”至今已开展了两期,其中第一期(2003-2005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电子化的人口数据库,包括个人照片、身份证号码、住址、家庭构成等基本信息,以及“重点管控人口”名单,方便公安部门查询;二是实现线下的身份追踪,在酒店、网吧、火车站、机场等地安装追踪设备,当目标人物进行身份登记时,公安部门会迅速得到通知;三是进行网络管控,包括监测重要的网站、论坛、社交媒体,及时向警方报告不稳定因素,并主动对一些网站进行攻击或舆论引导。人口数据库、身份追踪系统的建立,也便于警方对网民进行线下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