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关闭电影院、剧院、博物馆、学校等公共场所,禁止不同规模的群聚活动,确保社交距离⋯⋯短短数月,这些瘟疫时期的日常几已成为人类“集体记忆”。疫情期间台湾本土所受影响虽相对较轻,但自一月下旬为防“社区感染”发生,大型活动如台北国际书展等纷纷延期或取消。其时正值农历年后,本是新一年度各种文学、电影、表演艺术等大型文化活动即将展开的时期,对台湾影迷来说,最期待的当然是年初奥斯卡奖季过后,将在台湾接力出现的各类影展,只是今年,这些影展皆因疫情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引介亚洲观点的重要平台
台湾每年大大小小影展多达数十个,几乎每月都有大型影展,每年影片放映量多逾1000部,八成以上是院线看不到的电影。对观众来说,影展提供了院线电影之外的多元选择,是观赏到异于好莱坞电影、日韩商业电影以外独立、艺术电影的重要管道。特别是纪录片,由于台湾映演纪录片的管道有限,除了公共电视“纪录观点”节目制作、播映纪录片,以及部分纪录片有机会上院线和串流平台以外,观众若要观赏到国内外优质的纪录片作品,就得仰赖影展,尤其是两年举办一次的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TIDF)。
TIDF是台湾热爱纪录片、喜欢挑战不同于剧情电影的影迷最重要的电影盛会,平均选映130-150部国内外纪录片,约200场放映,其中约有120-130场会安排映后座谈。在10天的主影展期间,吸引约25000观影人次,是台湾目前活动规模仅次于金马国际影展和台北电影节的影展。作为亚洲最重要的国际纪录片影展之一(其与亚洲另一重要的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影展,正好一个是单数年举办,一个是双数年举办),TIDF是引介具亚洲观点之独立纪录片作品的重要平台。例如,当中国许多独立纪录片播映管道被官方关闭之际,2014年TIDF与北京独立影像展(栗宪庭电影基金)、中国独立影像展、重庆独立影展、云之南影展合作,规划“敬!CHINA 独立纪录片”单元,选映如赵亮《上访》、胡杰《星火》、马莉《京生》、顾桃《犴达罕》等反应中国真实社会景况的纪录片,为这些被官方视为“禁片”的作品,开辟播映与讨论的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