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黄色经济圈的香港餐厅“光荣冰室”,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因一度表明不招待大陆客人和普通话客人而引起小范围热议。店方解释此举皆因政府迟迟不对大陆封关,小店为避免防疫漏洞才出此招。但这一做法也令生活在香港的大陆人感到尴尬,甚至不满。日前,自2008年便赴港求学并定居,且已取得香港永久居留权的香港教育大学讲师黎明,和一群中港友人前往光荣冰室,他们试图用普通话点餐,随后并赠予小店口罩等物资,以图示好。随后她将几人的遭遇写成文章,于本周初发表在网上。
文章发布当日便引爆香港舆论,并延烧数日,各立场论者争吵不休。文中所引黎明等人在小店的待遇不佳,接续上了疫情期间小店“歧视”内地人的讨论,同时也再度令中港矛盾、族群对立等问题浮上枱面。对黎明文章的批评,还涉及到写作视角存在“高傲的”菁英主义之嫌,也有本地论者批评他们的介入形式存在问题,实际上并不利于真正形成对话。另一方面,也有论调认为,“光荣冰室”虽言是出于政府的不满,但无可否认其做法确存在敌视;若在此事件中只揪著黎明等人不放,却对冰室做法毫无检讨,也是不公平的做法。
事实上,关于这一事件的讨论角度非常多元,因事件本身涉及到中港矛盾、疫情、恐惧心理、身份政治、阶级、语言等多重语境,并与2019年反修例运动中,“运动团结”的论述有衔接。若抛弃这些语境及脉络来单独就某一层面进行讨论,恐怕都未属完整。此外,这场争辩也愈发凸显出对话、沟通在当下的困境——想要营造的线下对话没能成功,公共讨论中的“对话”也还未形成,双方阵营似乎都困于讲述自己的经验,对对方的理解似乎仍是脱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