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基地》系列作中,俄裔美籍科幻大师艾西莫夫设想了一门全新学科:心理史学(Psychohistory)。“心理史学”是什么?那是一种用以测度群体众人之心理倾向与集体选择的统计学;它假设,如若群体人口够多,则我们将可预测未来。这乍听之下匪夷所思,然而不难理解──举例,你无法预测我晚餐会吃什么,因为单一个人的选择变数太大,难以计算评估。然而,如果要预测整座港岛今日晚间约有多少比例人口以捞面为晚餐主食,则相对容易得多,误差也小得多。以此类推,当群体数量够大,当数据搜集够多,我们将可预测未来。
听来是否似曾相识呢?对的,于《基地》系列成书之1950年代,我们叫它“心理史学”;而在21世纪的今日,我们叫它──大数据。这一点不奇怪──想想网上相传来自支付宝后台的“逃离武汉落点图”吧。瘟疫听来科幻,但我们终将承认,我们竟是如此真实地生存于科幻之中──那难不成正是这个世界给我们的一纸训诫书吗?而当我们领悟了这件事,我们也才真正知晓,此刻你之所以躲在家中读书,并不仅仅是因为“外面很危险”;而是,长期而言,当你拒绝重新思索人与外界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那么你才是真正地置自身于险境之中。于是有如下八本书,供瘟疫时期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