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新冠肺炎疫情汹涌,如何解读中国防疫现状及历史根由?台湾学者刘绍华上月发表文章〈从爱滋、SARS、麻风到武汉肺炎,中国防疫一再重蹈的“面子”覆辙〉,引发多人讨论。作为人类学学者,她的研究擅从疾病角度切入,“分析当代社会变迁的本质与倾向,以及身处变迁中的个人生命经验与转型”;也从公共卫生与环境变迁面向,去理解如国家或市场等外力、制度在此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受人瞩目的,还有她2月18日将于中央研究院举办的公众演讲:“从中国的“后帝国”语境看疾病的隐喻与防疫:从麻风病谈起。”而在1月31日,她接受了学者、作家曾金燕的电话访谈,由专业研究出发剖析与中国当下正在发生的防疫情形之缘由。
刘绍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医学系人类学组博士毕业,现为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个人专著有《Passage to Manhood: Youth Migration, Heroin, 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译写而成的医疗民族志《我的凉山兄弟:毒品、爱滋与流动青年》(群学出版社,2013;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近年出版《麻风医生与巨变中国:后帝国实验下的疾病隐喻与防疫历史》(卫城出版社,2018),《人类学活在我的眼睛与血管里: 从柬埔寨到中国, 从这里到那里, 一位人类学者的生命移动纪事》(春山出版社,2019)。
防疫:中文书写被压抑的历史
“我要解释为什么现在的防疫是这个样子,就必须去挖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