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刚刚过去的11月29日,是联合国的“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1947年的这一天,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在巴勒斯坦设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但70年过去,在网上查找巴勒斯坦的地图,整个国家被分为两部份,一小块海岸边的,是长年被围的加沙地带,另一块大得多的,靠近和约旦边境的,是“约旦河西岸”,而这里的大部分土地,又事实上是以色列控制。“两国方案”今天显得愈发遥不可及,而在自己土地上没有自主权利的人民,又是如何在这里生活的?战地记者刘怡在今年走访了约旦河西岸,记录下高墙下的人的生存处境。
当隔离墙、检查站以及无休止的暴力活动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再去区分“战争”与“和平”已然显得可笑。在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1929-2004,巴勒斯坦解放运动领袖)去世15年之后,约旦河西岸成为了中东地区一个既不足以被视为国家、又无人会去吞并的特殊存在。
班克西(Banksy)在伯利恒隔离墙南面投资兴建的这家旅馆,相当戏谑地化用了老字号豪华酒店品牌华尔道夫(Waldorf)的谐音,唤作“以墙围之”(Walled Off)。前台提供的入住手册骄傲地宣称这“可能是全世界视野最差的一家旅馆”——所有10间客房的阳台都正对着3.6米外的混凝土隔离墙;在眺望到耶路撒冷的夜景之前,你的视线必须首先划过4到8米高的围墙、镶嵌其上的带电铁丝网以及外形犹如潜望镜一般的以色列国防军瞭望塔,并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填满整个墙面的彩色涂鸦。前厅一角的一间暗室里端坐着一具与真人等大的英国绅士蜡像,主人公西装革履,右手紧握钢笔。访客们按动电钮,钢笔便会自动在面前的白纸上留下一个歪歪斜斜的英文签名:阿瑟·贝尔福(Arthur Balfou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