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书摘】魏昂德:脱轨的革命,毛主义的局限

毛泽东的判断从根本上来说是错误的:问题不在于资本主义的复辟,而是官僚阶级的顽固。

【书摘】魏昂德:脱轨的革命,毛主义的局限
2016年1月4日中国朱石岗村,竖立一个巨大的毛泽东雕像。

【编按】:本文为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魏昂德的著作《脱轨的革命: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中文版的部分章节内容。本书以社会结构关系为主线,叙述1949-1976年间毛泽东革命政权的兴衰。魏昂德多年来致力研究1978年之前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与群众运动。本书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端传媒获出版社授权转载,以饕读者。

长久以来,无论是在中国国内还是国外,毛泽东都被誉为大胆而又标新立异的思想家,拓展了马克思列宁思想,脱离了苏联教条,为解决共产主义革命不可避免地转为精英统治的机械官僚独裁问题而提出了非比寻常的解决方案。掌权时候的毛泽东肯定可以被称为大胆,甚至是鲁莽的。1960年代他发动的打破当权派的运动肯定是对于苏联教条和实践的一种巨大脱离,这似乎表明他思想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将他排除在了苏联社会主义主流之外。

但是,如果将毛泽东的行为和产生的后果视为一位大胆创新的领导人所带来的产物,那么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相反,这样一种说法强调了毛泽东思想的狭隘限制,反映了毛泽东的死板与教条主义,执拗于守旧和落后思想,不愿意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学习和适应变化。他的核心观点受他1930年代在延安时所吸收的一系列简单观点所影响。最为重要的观点可以在斯大林主编的共产党历史书《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中找到,此书使毛泽东对于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更为清晰的观点。这些教条与毛泽东1920年代所拥有的早期观点相契合,这些观点包括在革命性的社会变革中有必要进行暴力斗争,需要建立统一而又拥有武装力量的共产党来领导群众。这些观点在内战这样残酷的考验下得以加强,1940年代末动员全民在对抗国民党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场似乎不可能实现的胜利。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