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位于台湾云林麦寮的台塑六轻工业区台湾化学纤维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化)芳香烃三厂,传来惊天一爆,爆破的威力使许多住家门窗破裂,附近鱼塭也布满了油污与粉尘,类似的场景仿佛重现了2010、2011年的六轻爆炸事件,提醒了人们石化气爆风险未曾远离台湾。
然而,各方回应一如以往:六轻厂区操作人员并未在发现泄漏的第一时间对外通报,爆炸发生后台化高层则轻描淡写地指出只是液态瓦斯管破裂燃烧,并没有毒性物质;环保署也表示监测并无异常;地方环保局则以《空气污染防制法》裁罚;农渔灾情在两天后陆续传出,居民要求六轻必须负起责任,六轻则表示农渔损部分是否与爆炸有关需要进一步调查。
这些回应仿佛是2010年六轻爆炸:事件的翻版,当时六轻附近的农损也都在几天后发生,同样有浮油、落尘的问题,环保署依据《环评法》第18条要求台塑提出“环境影响调查报告书”以厘清影响范围与程度,但整个程序历时两年,才做出了六轻大火与环境危害有“因果关系”之结论。之所以费时长久,是因为事发当时许多环境危害与农损等相关证据没有即时而完整地采集调查,环评委员仅能从火灾后产生的污染物与扩散途径、配合工安事件与水产死亡的时间点推论因果关系;而台塑则以环境监测没有污染超标、养殖鱼类死亡原因很多、不一定是火灾造成等“科学不确定”作为争论重点,加上平日监测资料缺失,因此提出“无法评估环境影响”的说法。
即便去年台湾启动了“20年六轻总体检”的执行作业,推动有关政府机关对台塑六轻进行全面检查计划,但对于灾害预防与紧急应变,我们的因应措施显然仍不及格。再度发生六轻大爆炸事件的今日,我们是否已经记取九年前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