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辶反田野》《田野的技艺》:给这一轮田野盛世的备忘录

邀请读者们将两本田野故事对照阅读,一起琢磨田野的技艺。

《辶反田野》《田野的技艺》:给这一轮田野盛世的备忘录
由于台风接近,宜兰县农民在农场上捆绑起一个6.5米高的稻草人。

【编按】:“到田野中去!”这是来自人类学的呼唤。人类学学者们常常要“做田野”:确定一个课题,到那个地方去,学习当地的语言并在那里生活一段时间,理解当地的文化意义系统,分析与问题相关的权力博弈,或者拆解外界如何与当地关联。人类学的研究兴趣广泛,为了了解“异文化”,有的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去一个部落、小岛、工厂,有的在城市间撰写其他族群、人群的遭遇,或在街角、社运基地漫游。历经多年,“田野”的空间早已更为多元,但人们对田野的想象依然充满新奇、乐趣及异域风情,人类学家的生活好像“打怪”,总是充满挑战但又总是能有惊无险地化解。

但“田野”真的是这样吗?人类学有一本著名的小书《天真的人类学家》,就诚实而风趣地纪录了人类学家在田野过程中面临的乏味、挫折,甚至灾难、生病与敌意。新鲜事物当然是有的,但毕竟,这是一个做研究的过程,在与研究对象互动的过程中,研究者要调整学术成见,从海量资料中抽取关键,也要反思和检讨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地位与盲点。

而相较于海外的田野读本,华人学者的研究经验或许更容易引起共鸣与讨论,同时也不乏对英语类人类学研究的再反思——这就是两本新书《田野的技艺》(新版)与《辶反田野》所想要呈现的内容——以较轻松的方式。《端传媒》获“左岸文化”授权,摘录两本书的部分序言及书摘,以比照阅读的方式,来为读者介绍这两本书的乐趣。希望无论你是人类学专业与否,都能抱持开放的心态拥抱及反思自己与这个世界的种种关系。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