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读者来稿:他们搜集数据,将暴力痕迹与创伤可视化

伦敦一场大火后,法医建筑小组收集人们拍摄的现场视频,用3D模型展示。类似行动也发生在“北京切除”后,这种新型的证据搜集和呈现,能打破不透明、反事实的时代么?

读者来稿:他们搜集数据,将暴力痕迹与创伤可视化
“格伦费尔媒体档案馆”平台,收集人们用智能手机或者相机拍摄下的视频,并将它们放置在格伦费尔塔火灾的3D模型中。

从北京切除到伦敦大火

2017年11月18日,北京市大兴区一栋群租住房发生重大火灾,造成19人死亡、8人受伤。火灾后,北京市内展开为期40天的“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专项行动”,导致聚集在市内出租公寓、工业园区的大量外来居民在寒冬被迫搬离,甚至流离失所。

在此期间,一群志愿者临时自发组建了数个网络群,来传递现场消息、记录资料,以及采取行动。2018 年 2 月 13 日,我在北京与参与行动的其中一位志愿者谈了谈。这位志愿者参与了 “清退预警地图” 项目中 “信息组” 的工作。

采访中我逐渐了解到,这项主要由临时志愿者参与和建立的“清退预警地图”,主要分为 “信息组” 和 “技术组” 两个工作组。信息组从互联网和各微信群中收集每日的清退信息,包括地点、清退时间、通告时间等,每天定时反馈给技术组;技术组负责将这些数据更新在地图上。每天会有人将清退信息和更新的地图发布在微信群和朋友圈,供那些意图在当日到清退现场的朋友参考。工作组中的成员大多互不相识,然而大家在短期内制定出分工和轮值机制,互相保持沟通和关照。另外,对数据的处理也需要一定的技术素养和伦理反思。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