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有话想说吗?端传媒非收费频道“广场”欢迎各位读者投稿,写作形式、立场不拘,请来函community@theinitium.com,跟其他读者分享你最深度的思考。
在中国大陆的历史教科书里,南京大屠杀和“文革”是两个单独的事件,前者是抗争时期的惨案,后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走的“弯路”,但在我阅读了《记忆的纹理》和《中外学者谈文革》这两本书后,从记忆的建构方面,发现了两者之间存在着独特的勾连。
《记忆的纹理》这本书主要是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去探讨中国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创伤记忆如何被建构的过程。在书的第三章,作者在分析《人民日报》自1949年至2012年的南京大屠杀纪念报导时,划分了三个时期,其中的“文革”时期“《人民日报》上没有出现一篇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纪念文章,甚至在抽样的检索环节……也未发现”,作者认为“文革”是“南京大屠杀纪念话语在《人民日报》上彻底淹没的十年”。可以说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南京大屠杀被中国政府遗忘了,一方面是因为中日关系的逐步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毛操纵文革期间需要的是“革命”叙事和“阶级斗争”叙事,要让阶级创伤占据官方话语的核心位置,因此他不需要唤起抗争创伤让民族苦难影响阶级斗争。但1980年代中期之后,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因为爱国主义运动的需要被“再发现”,而随着2014年中国政府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在国家法团主义体制下,受国家意志的影响,成功地被建构为以“耻化叙事”为核心的国家/集体记忆,官方在纪念南京大屠杀时多忽略作为个体的受害者或者让受害者为宏大的中华民族崛起的叙事背书,使得南京大屠杀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宣扬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