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以来,能读中文的海外华人,仿佛都欠金庸一份情。十四部武侠小说构筑的江湖,滋养著不知多少华人心中的神州原乡,文化中国。虽然近代发明的中国文学史一向严格区分雅俗,但金庸可算是极少数得到多位海内外重要学者承认的武侠小说家(从夏济安、陈世骧,到陈平原、严家炎等)。虽然有不少被文学经典孵育著长大的朋友,一直对武侠小说颇不以为然;但我想,有朝一日,它在那常被意识型态乌云笼罩的现代文学史里占有完整的一章,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古老文化气息:金庸的节制与保守
能把一种一般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文类、类型小说提升至雅俗共享,而风靡海内外,独霸江湖一甲子,才华之外还需学养、阅历、器识、时机。金庸显赫的家世、书香门第(海宁查家,徐志摩的表弟,诗人译家穆旦的堂弟)、报人的身份,流亡的背景,忧世之心等等,都脱离不了干系。
浅白流畅的白话文,设置的阅读门槛并不高(华语小学三年级左右),有能力读华文报的就能看懂。功能上,比难免有地域色彩的现代文学作品更接近“文学的华语”(微调胡适之“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之说)。这些作品原本即为读者的阅读乐趣而写,以情节为主,言情推理奇幻诸类型无所不包,令人容易入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