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张淼:金庸的家国想像与“侠”的权力逻辑

对于当下扭曲的爱国主义,金庸实际上既提供人性的解药,也提供了国族观念的弹药。

张淼:金庸的家国想像与“侠”的权力逻辑
香港文化博物馆内的“金庸馆”。

【编者按】本文原发表于作者个人Facebook,端传媒获授权转载。

1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读过金庸还常常读,在我看来是件颇为羞耻的事。认为金庸是二流小说家,主要是觉得金庸的小说只算爽文变种、即便意在复杂也是种单薄的复杂,更不喜里面潜藏的父权价值(当然后期作品尤其《笑傲江湖》中有深刻反思)。

但爽的特质大概也是我常常会读金庸的隐秘动机,毕竟脑洞出人意想又伏笔合理、结构大开大合富於戏剧性、人物生动而且个性鲜明、真正构筑了一个任想像驰骋的世界。“爽”只是情节发展的借力点,爽的表象下也有种种悲喜。越到后期金庸越不再做黑白分明如“侠之大者”的宣道,更多试图使人对武侠世界(某程度上也是世俗生活)的灰色和人性的灰色有种“同情之理解”,继而在灰色之中厘清自己内心的黑白尺度。即便只将金庸的小说视作为快感而阅读的通俗作品,它依然别具魅力。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