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台北农产运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农”)于今年2月28日引发“休市事件”之后,将近过了五个月。回顾事件初期,各方舆论从“菜价崩盘”、“总经理吴音宁神隐”及“农委会与北市府斗争”,延续至中期总经理的“250万实习生”及“农村野兔”等诸多个人标签争议。
直到七月,台北市议会仍为北农总经理是否应列席备询而争论不休。八月,柯文哲更正式行文农委会,正式“建请农委会让售北农公司22.76%股权给北市府”,此建议若成真,将会终结北农由农委会(中央政府)、北市府(地方政府)与农会(供销单位)三方共同持股的局面,改由北市府与农会系统共同经营这家全台最大、同时兼具官民营色彩的农产运销公司。但,提案很快遭到农委会拒绝。事情变化至此,我们该如何跳脱特定党派之见、拨开表层喧嚣,再以“公共”角度宏观理解北农争议?
有些舆论会从特定角度切入,例如民进党前立委林浊水提出的观察:吴音宁是社会运动出身,受邀进入到体制内而适应不良,这是民进党应该检讨的“政务官去政治化”的现象。或者农产评论者林裕纮从产销专业来看,认为北农总经理不该是政治任命,提出由技术官僚担任总经理一职的说法。这些观点我们都会一一讨论:是否委派资深政客或技术官僚,就能解决北农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