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是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罗新作品,首发于6月25日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栏目,原题为《卡里斯玛可以休矣》,但刊发后被删除,页面显示“文章已下线”。端传媒经作者授权转发,以飨读者。
卡里斯玛(charisma)并不是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发明的,但被他用作宗教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的概念工具之后,成为学者和大众媒体都广泛使用的词汇(韦伯将权威分为三种形式:法理型、传统型、魅力型,最后一种又被称为卡里斯玛型——编者注)。首先是1920年代在德国被用来分析崛起于意大利的法西斯领导人墨索里尼,其次是1930年代在欧洲(包括纳粹德国)和美国被用来描述希特勒,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演化,终于在1960年代成为美国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热点概念,影响旁及人类学和历史学等学科,一时之间,卡里斯玛型领袖(charismatic leader)作为历史和现实中政治领导人的一种类型而被大量提及。
在韦伯本人和许多研究者那里,卡里斯玛与其说是卡里斯玛型领袖自身客观上所具有的某种非凡本领,不如说是一种追随者主观上所看到、所深信的超自然天赋能力。然而,一般研究者及大众文化却把卡里斯玛看成了某种真实存在,和特异功能一样,因此身具异禀者才能成为卡里斯玛型领袖。在这种思维惯性下,成吉思汗之所以能成功建立巨型世界帝国,是因为他属于卡里斯玛型领袖;卡里斯玛不是精心宣传和强力建构的结果,反倒是决定历史方向的、客观又偶然的起因。在理性的尽头,出现了神秘的卡里斯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