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中,印尼导演伊斯麦.法米.卢比思(Ismail Fahmi LUBIS)先后有两部纪录片入选“东南亚真实之浪”焦点单元:一部是《演猴论》(Masked Monkey - the Evolution of Darwin's Theory,2014);另一部是《金曲达令》(Tarling Is Darling,2017)。
两部影片皆聚焦在印尼庶民社会在现代化发展之下,那逐渐式微、边缘化或被冠以污名的民艺活动——猴子杂耍与塔玲当嘟音乐(Tarling Dangdut)。这两种来自民间、与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表演艺术,因著各地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折射出截然不同的印尼社会样貌。而这两种看似迥异的活动,彼此之间都有著“塔玲当嘟”这一共同要素——这是一种蜕变自传统当嘟音乐,在北爪哇当地的音乐传统基础下,融入当嘟乐队的编制与展演方式。
养猴子的人也是猴子?
“我本身很喜欢音乐,音乐是很好玩的东西,不管在做什么事情,它都可以陪著你。想要表达一件事情、一个情绪的时候,拿出音乐,它会自然展现出其意义。”谈到《演猴论》和《金曲达令》这两部电影中大量使用的音乐时伊斯麦回应道。音乐在电影中大篇幅的使用,成为导演伊斯麦作品的一大特色。虽然一开始,他对于这种快节奏、热闹吵杂、混杂著印度、马来、阿拉伯音乐旋律和现代摇滚乐器的当嘟音乐没有太多好感,居住在雅加达市区的他,每天早上都会被揹著收音机逐家逐户放音乐表演、收费的街头艺人吵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