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新媒体平台《澎湃新闻》在“一号专案”栏目刊出一篇法治报导,题为《寻找汤兰兰》。报导谈及一宗2008年发生在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某村的案件:一位名叫“汤兰兰”(化名)的14岁女孩指控家人强奸自己,将包括父母在内的十余人告进监狱。然而其中不少人坚称案情有冤,接连上访。报导将故事线聚焦在汤兰兰母亲的不解和困惑上,传递出“寻找汤兰兰”,重新对证的信号。
尽管使用了化名,并未提及真实地址,报导中出现的户籍信息也在关键位置加了马赛克,但这篇稿件还是在中国互联网上引发了大规模反感:网民认为,记者以“寻找”当事人的方法书写一宗可怕的群体强奸案,完全不考虑受害女孩的感受。在文中暴露出的信息更属于泄露隐私。于是,许多人进而主张,媒体报导汤兰兰案,意在和辩护律师、当事人“串通”共谋,在流量经济推动下炒作话题,消费苦难。
随即,当日晚些时候,五大连池市官方发表声明,指案件早已定案,媒体报导属于刑满释放人员“借助少数媒体肆意炒作”。这则声明迅速转载于包括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海外版“侠客岛”、国务院旗下“紫光阁”在内的多个微博、微信帐号。似乎官方已经下了定调。
《澎湃新闻》很快撤回文章,再无进一步表态。倒是北京的《新京报》持续跟进汤案,除刊出多篇评论呼吁重新审视疑点之外,还在2月3日深夜放出一段影片(视频)报导,不仅采访了喊冤的当事人,也播放了一段据说是汤兰兰向亲戚索要钱财的录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