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动画电影《Coco》:个体与群体的拉扯,压缩视角与全球化的尴尬

PIXAR 为电影花费大量时间心力的取材,难免要回应更为宏观的社会问题──“传统价值”和“全球世界”的此消彼长。

动画电影《Coco》:个体与群体的拉扯,压缩视角与全球化的尴尬
《Coco》(港译:《玩转极乐园》)电影剧照。

电影《COCO》以墨西哥传统的亡灵节为背景,甫开始谈到家族的诅咒,满布烛光和骷髅的场景相当阴森,虽已卡通化,但笔者身边就有小童应声而出:“好恐怖。”一旦死亡的形象不再可怕,反而变得欢乐有趣,这个温馨小品便勾起了我们无限的回忆。在日新月异的全球化之下,充满情怀的传统小镇渐渐被遗忘;而身为世界村的一员,我们没有改变命运的奇迹,总是未能贯彻个体的意志,而要屈从群体秩序去改变自己。

“遗忘”如何切断个体之间的联系

生命中的各种离别,足够让我们感受寂寞的时刻,但是大部份关系有过美好的开始,却不能够好好的道别。引起成年观众共鸣的,往往是在理想与现实的分叉路上,选择向理想道别。Miguel 的高祖母 Imelda 于小巷中追赶他时,一度引吭高歌,表示自己也曾有过艺术上的热情追求,却因为现实环境的改变(有了更重要的:家人),不得不放弃梦想,脚踏实地去谋生。随着剧情发展,Miguel 仿佛脱离了这个枷锁,但 Imelda 女士的犠牲仍是不得已的,世上没有一个可行方法去化解。表面上《COCO》歌颂了群体的团结和美好,实际上无论是 Miguel 还是 Imelda,都呈现了个体选择的困难。

人与人甚至是与世界的矛盾从未消失,一旦走入家庭,就不能再回避冲突。Imelda 认为音乐带走了丈夫,追求这个梦想是背叛了群体的利益,所以她必须选择了管治者的角色(她保护家族的动机,促成了家族必须遵守的秩序)。Miguel 回应说:真正背叛的是Imelda这种思维,因为“家人理所当然要支持对方”(要把群体遵守的秩序,还原成个体之间的“无条件的爱”)。这其实是《COCO》人道精神的回归:个体要高于整体──既是为了人类世界整体幸福而设的柣序,就不应该反过来限制个体的幸福。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