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指定每年的11月25日为“国际消除对女性暴力日”。消除暴力并不必须针对某个性别,但如1999年开启这个国际日的联合国文件所言,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无法打击对妇女的暴力行为。”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妇女署副执行主任普里(Lakshmi Puri)在接受端传媒的采访中说,针对女性的暴力是一场跨国境、种族、宗教的“瘟疫”。
根据联合国综合整理的数据,如今,全球每三位女性中就有一位曾遭受过来自亲密伴侣的身体或性暴力。在一些国家,1/3女性的第一次性经历都是被强迫进行的。在欧盟国家,45-55%的女性从15岁起就有遭受性侵犯的经历。全球范围内,71%的被贩卖人口是女性,其中3/4遭遇过性侵犯。依然有2千万活着的女性经历过生殖器切割,大部分都发生在五岁之前。同时,7千5百万女性在18岁前就结婚了。而今年频繁爆出的公众人物性骚扰热潮以及之后的“metoo”运动,对于西方社会而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破冰之举,让人们重新审视较为隐性的性暴力到底有多普遍。
造成这些残酷事实的根本原因是性别不平等,在今天喧闹的公共舆论上,很容易觉得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女性主义业已觉醒并热切占据话语权,所以男女早就更为平等。然而,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最近发布的《2017年全球性别差异报告》,过去十年全球性别差距的确有缓慢缩小的趋势,可2017年男女平等状况首次出现倒退。报告预测,按照目前的速度,这个世界要100年后才能实现男女平等,要想男女同工同酬,则要217年。
在采访中,普里很严苛,任何传统、文化或宗教都不能为暴力辩护,但她也承认,要想在经济和政治参与中给女性赋权,最大的挑战是父权治下的公共权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