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猜猜文青小账簿之香港篇】王乐仪:危急关头,我用一篇影评换来300元

你做的这件事令你觉得与别不同,但其实你要不断剥削自己……

“这是一个朝不保夕的状态,对方还未叫你收皮(滚蛋)。你好像work,但是你work的途中不停地失望,你告诉自己OK,仍觉得有少少可以,这是一个很unstable,很不安稳,但又觉得可以的状态。”——王乐仪

文青两个字,一穷一饿。

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及创作系研究生王乐仪是个文青,同时又研究文青,她认为文青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最终状态,而是转接期,通过创作尝试建功立业。由于那是见光明、觅道路之前的混沌晦暗,穷一点没什么。

假使阁下有志于写作,那么你的最终目的不是当文艺青年,而是作家;文青只是你当作家之前必经的未成名阶段。话虽青年,其实跟实际岁数无关,与其担心超龄有负文“青”之名,不如关心怎样当上货真价实的作家,王乐仪说:“我一个朋友的说法颇为准确,如果你到四十多岁仍然被人称呼文艺青年,而不是作者,那便很惨。”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