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绿色和平争议之后:三种地图、两岸红线与我们的一个地球

国际组织究竟应该怎样画台湾跟中国的地图?这类雷区不只存在于台海,也存在于世界各地。对环境运动而言,地图的尺度不止一种。对台湾而言,民间社会的想象,又是否只在本土?

2017年7月5日,绿色和平总部办公室发布 "Analysis: How cutting China’s coal overcapacity could help tackle its water woes"(中国煤电产能过剩与水资源压力研究报告),报告中的中国地图,将台湾纳入中国领土范围,结果在台湾引发巨大争议。短短一周之内,绿色和平脸书专页收到超过三千个“一星”负评与大量的“退款”要求,身陷地图风暴。

在这次争议中,不少绿色和平的支持者提出“环保无国界”,认为在全球跨境污染下,毋须再分国界。不过,环保与国界的关系,一向层次复杂,并非一句“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可以概括,若以“环境运动中的地图”而论,起码就可以辨识出三种以上的不同尺度。

三种地图:见国不是国、见国是国、见国又不是国

第一种地图的看法,以自然的“生态圈”而非人为的“行政区”作为绘制地图的准绳。过去在环保运动中,讨论台湾北部的核一、核二厂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时,便有行动者主张以“万金石”(万里、金山、石门)生态圈的概念取代“新北市(旧台北县)”行政区划,或许更接近“环保无国界”的理念,却又不完全相同。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