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实验自由的五个香港故事:香港zine小志(上)

“Zine”是 Fanzine 的缩写,一步步走进我们的日常。低门槛且完全自由的创作媒介,让想法更无远弗届地找到灵魂知音。

是次 Zine 小志邀请到五组香港小志设计与制作单位,包括︰《薄簿仔》、《Zinema》的Forrest Lau与阿猫;《乒乓》的设计团队代表 Leumas 和阿哲;《羊壹》、《长洲手札》制作人兼电商 tothepowerofz 平台负责人 Jeffrey Yeung;《Ngo Ng Sick Gon Kwon Don Wah ah, Nei Gon Yin Men Lah!(I can’t speak Cantonese, can you please speak in English?)》和《Villain Hitting打小人》的设计师 Charlene Man 和创作多本主题 Zine 的 Onion Peterman。因为他们的创作,让读者体悟到原来有人跟自己一样,不时会萌生些“无厘头”小意念,或是羞于启口的心情絮语。

分享是 Zine 小志的重要元素,更可说是是一切的源起。根据牛津英语词典,小志“Zine”一字是 Fanzine 的缩写,多指个人出版、非营利向的与个人化表述的载体。被视为第一本的 Zine 文学杂志出现在18世纪宾夕法尼亚州医院,供院内工作人员与精神病患传阅。后到30年代科幻小说开始兴盛,Zine 演变成粉丝向创作的亚文化传播方式之一,粉丝以小志形式连结自己与作品,也与同好分享个人阅读经验。及后 Zine 小志分别与庞克文化、女性主义运动等不同文化领域结合,更随着90年代后期兴起的互联网而改变流播方式与制造技巧,逐渐广为人识。


网络时代改变了每个人表达自身的的形式,也让自身的需求能得到跨国远端同好的和应。近年 Zine 小志的潮流也悄悄风到中、港、台等亚洲地区,结合各式主题市集、独立书店、网路平台等等的出现,Zine 一步步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低门槛且完全自由的创作媒介,让想法更是无远弗届地找到灵魂知音。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