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叶荫聪:国族文化焦虑的幽灵,一直在中国武术游荡

在网络及媒体狂躁之中,我读到的是一种国族文化的焦虑感,许多人都在问:中国有真功夫能敌得过西方及现代的格斗吗?

综合格斗(MMA)拳手徐晓东打败太极拳师魏雷,迅速成为中国以至海外华人社会及媒体茶余饭后的话题。这场约架的胜负成为引爆点,火花射向整个中国武术界。徐晓东挑战,并指国内许多传统武术人士(甚至是官方武协)“造假”,败坏武术。反过来,大量武林中人向他约架,意图教训这位“狂人”。网上除了有人高呼要捍卫中国武术外,也有很多人在质问,传统中国武术是否已烂透,变成一场又一场的骗局,甚至有人把帐算在中国政治及体制头上。我在网上看过有人极端地说,中国武术是千年骗局。事件的最近发展亦很有中国特色,似乎是往政治方向飘移过去,传闻徐被武术协会以至更多更大的官方势力封杀,不只记者会开不成,无法出行台湾,连在网络上也消声匿迹。

我对整件事感到有兴趣的原因,倒不是官方机构的赤裸封杀,这在中国已属常态。有人要挑战传统武术的实战力亦非新鲜事,中国功夫常被嘲为“花架子”,是芸芸“国产假货”之一,但有趣的是,反过来追寻“真功夫”的还大有人在。这件事有意思的是,国人似乎对武术仍然很有兴趣,很有想像力,口诛笔伐兼身体力行,高举或鞭鞑这个“中国传统”。回头看事件本身,本来是芝麻绿豆,算不上闻名的太极拳师输了,竟迅速代表了“传统国术”的失败,引为国耻;那些对徐晓东盛气看不过眼的人,也一下子竟忘记了他也是地道的中国人(或许有人觉得他成了“文化汉奸”),恍如把他等同那些香港人戏称为“打鬼佬”电影中耀武扬威的“西洋大力士”或“西洋拳手”(例如《霍元甲》与《叶问》系列)。在网络及媒体狂躁之中,我读到的是一种国族文化的焦虑感,许多人都在问:中国有真功夫能敌得过西方及现代的格斗吗?

历史悠久的“现代/西洋”想像

这个问题的背后,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现代/西洋”想像,国族主义焦虑感,即使今天不是面对列强环伺,只是全球流行的综合格斗,依旧未改。清末民初,中国武术带着复杂的地方传统,进入西方强国文攻武吓,不少民众与媒体把强国欲望投射在武人身上。坊间开始流传了许多真假难分的故事,述说中国武术宗师如何决战及打败西洋大力士。最家传户晓的当然是霍元甲;远至民国初年,当时的上海民众、报章及小说家已喜欢渲染霍元甲与西洋力士比武的故事,又传闻日本人害死他(有人考证过全非事实)。这一堆虚构多于真实的故事,成为倪匡先生1970年代初编撰《精武门》剧本的材料,虚构霍的徒弟“陈真”,成就香港功夫国族主义的经典文本。笔者小时候身体潺弱,父亲把我送到一名跌打医师林师傅处习武强身(也许亦因为功夫热),拜龙形拳门下;套路我早已忘记得一干二净,但师傅跟我说过龙形宗师、东江三虎之一林耀桂的故事,我还印象深刻,当中便有打败西洋大力士的情节。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