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林家興:中國國民黨在台灣,還有未來嗎?

两次大败选之后,国民党还有继续在台湾政治存在的正当性吗?

近年来在国民党内少有有意义的左右路线论争,但其实并不是没有年轻世代曾经触及这个议题。曾任国民党青年团执行长的李正皓在《国民党存在台湾利大于弊》一文当中,就从“国际参与”及“施政方向”两个角度切入,清楚地将国民党定位为“追求自由经济的中间偏右政党”。

民进党长期以来以中间偏左的价值为号召,与台湾社会之间存有某种价值上的信任关系与政治上的契约关系。重返执政后,却在包括能源议题(在扁政府时的核四续建、蔡政府口头上支持非核家园,却可能让核一厂延役)、居住正义议题(旗山大沟顶老街案与南铁东移案),还有近日关乎劳工权益的一例一休修法上偏离中间偏左价值,表现出将经济发展优先、或不亚于人权、社会正义的施政态度;除了导致许多公民团体的不满抗争,也已引发民进党本身与台湾长远发展的价值路线危机。

许多人戏称:“台湾只有选举前有左派,选后只有右派”。然而在马政府执政的过去八年,国民党虽然也曾推出多项具有偏左及扶弱色彩的政策,包括打房、奢侈税、证交税、放宽低收入户认定、修订劳工三法等,但由于处处牵动既得利益,党内也并非真心信仰偏左价值,不愿大力支持而功败垂成。国民党在野后,其立院党团在一些法案上的立场与之前执政时相对转向,除了少数是反映委员个人价值,更多却是遭到外界质疑“换了位置才愿意换脑袋”。显示这样的政策转向并不是基于党的整体价值信仰与路线变更,而更可能是下野换位的情势使然,因而难以赢取外界信任。许多深耕进步议题的公民团体与年轻世代未必会因此转向投给国民党,因为他们还有其他选择。

以往的政治光谱,民进党因为长年在野,相对站在进步价值的一边,国民党的形象则是保守威权,因此公民团体与年轻世代较为支持民进党。然而在本土思潮兴起的情况下,民进党即便保守化、“国民党化”,也依旧可以用“本土的右派保守党”的形象出现,剩下的进步价值光谱则由时代力量等“本土的进步小党”瓜分。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