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张宇韶:“国民党保守政治”的起源与衰败

太阳花学运与公民社会的崛起,对国民党政治杀伤力有多大?

即便易劳逸所分析的时空背景是国民党在大陆掌权阶段,但将其移植到国民党在台的统治模式,依旧得到令人怵目惊心的现实感。

国民党撤退来台后,为了杜绝党内政治斗争推动党务改革,但是在“制度惯性”与“路径依赖”的锁入效果下,始终脱离不了“人身依附—组织性依赖—利益分配”的派系政治斗争逻辑。

这可从蒋介石时期土木系、亲美派、太子党等系统与人马之间的明争暗斗;后蒋经国时期的主流╱非主流的政争;李登辉时期新国民党、集思会、李—连—宋的恩怨情节,直接导致新党、亲民党与台联等政党的出走,也导致国民党的分裂;若再加上马英九执政时期的马王政争、朱立伦换柱风暴,以及目前党主席的斗争,都具有逻辑的内在一致性:个人的政治利益凌驾在国家、社会利益甚至政党之上,拥有鲜明的私人化色彩。

这些政治斗争的背后,究竟维系什么样的“国家—社会”的既得利益呢?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