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对褫夺大众民主权利的特首“选举”(这真的是选举吗?)过程并不热衷,尤其是候选人的公关活动和辩论,以至各种“选战”评论、策略判断。这大概是源自一种“小圈子选举设计的结果早已写在墙上因此唔想陪佢癫”的情感状态。然而,由于身边一些朋友十分关注“战情”,积极介入争论,甚至现身集会、“含泪”支持,因此实在也难以完全置身事外。况且,分析检视过去几星期民众的情感投注,恐怕仍有助我们进一步思考香港的民运前路。
“民意”的拥曾俊华取态,和伞运/泛民的“策略投票”,其实都建基于当代香港的集体情绪:一方面反映了港人对过去五年“689”治下的香港政局的厌恶和绝望,另一方面则呈现了民众对延续“689”施政的焦虑与恐惧。尽管大家都知道,讲“人话”的胡官(胡国兴)、高举“休养生息”的“薯片”(曾俊华),胜算其实十分有限,却仍然为经历有权用尽、礼乐崩坏、伞运分裂、释法 DQ(撤销议员资格)等令人窒息的变局的港人,带来点清新空气,以至微末的希望。
这种微末的希望,建基的并不是准确的策略分析,而是在缺乏证据支持下的 fantasy,也就是等待不太可能出现的奇迹。就像投注六合彩,明知中奖机会甚微,民众仍然愿意积极参与,持续买个祈盼。对于很多身陷政经绝境、难言出路的民众,如果连微末的希望也丧失掉,大概真不知道应如何活下去。循这角度思考,我们或可跳出民主运动中所谓“原则”v.s.“策略”的争论,尝试更根本地理解当代香港的情感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