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选举虽然尘埃落定,却未能安定人心,近日议论不绝,并非只是凑热闹,而是真有很多人为结果慨叹,为前途担忧。当中相当常见的表达方式,是盘点输赢,“林郑月娥是大输家”、“曾俊华是真正赢家”、“泛民也输了”之类的讲法不绝于耳。然而,笔者认为这种在博弈中分胜负的理解框架,基本上严重失焦,并无助我们理解当前局势。我们现在需要的并非在某一框架下分出“输赢”,然后继续努力,而是要重塑整个理解香港政局的框架本身。换句话讲,民主运动当下需要的不是“争取胜利”,而是“重建愿景”。
这次特首选举无所谓“输赢”,并非指“大家努力过就可以了”之类的空泛话,而是说在“规则”与“框架”毫不清晰、不停变动的当下,所谓的“输赢”亦变得“不确定”到接近全无意义的地步。举例讲,中国象棋中要赢,就要吃掉对方的将军,棋盘上占地多少毫不重要,但若在下围棋,情况就完全相反了。或说林郑是最大输家,因为她在未来五年的施政必定面对很多反对声音;又或说连北京也是输家,因为这次选举让北京连最温和市民的支持都失去了。可是,如果规则是北京根本不需要香港市民的支持,而权贵在意的只是完成利益分配,而非施政畅顺呢?何输之有?又或说民主阵营输了,因为造王失败,还赔上了民主原则,造成内部分裂。但如果规则是以最低成本测试中共会否采取中间路线,又是否可行呢?
过此一役,连最中间温和的市民都明白今日僵局,不是因为民主派不肯让步,而是北京总要一战全胜,胜者全取。过此之后,民主阵营内部分裂的诱因大大减缓,也避过了因为不投票予曾俊华而大逆民意,导致更严重分裂的危机,这样又真的“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