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谭宏泽:网约单车的战国时代,踫上中国式管控

互联网单车的趋势所代表的,是市场力量向传统政府固有领地斗智斗勇般的蚕食与刺探。

“摩拜单车”、“ofo单车”等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纷纷获得过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图为在安徽安庆的ofo共享单车。
“摩拜单车”、“ofo单车”等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纷纷获得过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图为在安徽安庆的ofo共享单车。摄:铭欢/Imagine China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网约单车”这个新鲜事物,一下子在中国火了起来。先是“摩拜单车”、“ofo单车”等配合手机APP,提供无桩式(不需要特定停放区的)公共单车租赁服务的公司拨地而起,不到一年内,纷纷获得过亿美元的资金支持。接着是“小鸣”、“优拜”等后随者势如破竹,也实现了数千万到过亿人民币的融资。

而在这些新兴服务以外,一些老牌的单车企业,如上海“永久”自行车,以及传统公共单车企业,也纷纷提刀,力图分一杯肥美肉羹。例如2016年12月,有76年历史的上海永久自行车与“优拜单车”携手入局,计划在2017年投放10至20万部网约单车。同样,以有桩式传统公共单车为主业,在全国210个市县有公共单车业务的“永安行”,也在十一月宣布入局网约车,宣布将在成都投放10万辆无桩单车。一时间,网约单车市场刀光剑影,硝烟弥漫,天昏地暗。

然而,对网约单车的报导和评论,多集中在这种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却鲜少有人关注:这股趋势所代表的,是市场力量向传统政府固有领地斗智斗勇般的蚕食与刺探。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