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中国特色的“道路自信”,是怎样炼成的?

自带称颂光晕的口号,正逐渐演变为渗透在各个领域的思维模式与行为准则。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与‘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西方错误思潮划清界限”……在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5年后,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的上述言论掀起了学界和公众的批驳声浪。

周强此类与西方划界、强调中国特色的“自信”式话语,与中共提出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如出一辙。探索其源头和流变可知,这些自带称颂光晕的口号,正逐渐演变为渗透在各个领域的思维模式与行为准则。

改革开放初:“道路”是“中国特色”

“道路自信”并非是近年新创,它的本质还是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时提出的“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历了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凋敝的初期,加上文革时期极端左倾的重创,80年代的中国再次站在变革的风口浪尖,又一次“睁眼看世界”,观察南斯拉夫、匈牙利、“亚洲四小龙”、日本再到西欧和美国的模式,为僵化的社会主义经济借鉴可以造血的经验。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