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张悬的公民网络沙龙:每个人之间的不同,其中都有神

台湾音乐人张悬从2016年底开始,持续在女巫店进行了多场公民对谈,她想提供的,是人与人交流、思辨的机会与场所。

从1995年起屹立于公馆台大侧门的女巫店,是台湾女权运动与独立音乐发展的知名公众场域。16岁起在此展开歌手生涯的张悬,今天没有坐在用餐的群众与麦克风前。她染回许久不见的黑发,一身素色,戴着棒球帽,缩在全店最后方的角落,面前摆着一支手机。此刻坐在她身旁的,是20岁出头的女大生,神情羞涩,对自己的人生仍充满疑问:“我这辈子大概不会再有机会一次面对这么多人了,所以想问问大家的看法……”

这支手机连结的是张悬的Facebook粉丝页,线上直播显示共超过15万人看了这段影片。2016年12月16日,在出席台湾立法院的“同性婚姻法制化”公听会后的两周后,张悬在自己的官方脸书上公开贴文,表示未来几个月,每周三天,她都会在女巫店公开进行“公民对谈”活动,用“公众人物”和“公民”这两个身分,邀请任何愿意前来的民众,针对从婚姻平权、世代观念到当代公民权利与义务等主题,亲自一对一讨论交流。

对于张悬此举,外界有人说不过是自以为是的文青行为,也有人将其讥讽成名人公主病的表现。这些种种令人不禁联想到17世纪在欧洲红极一时的沙龙文化,也与启蒙运动、女性主义和社会壁垒的消弭等概念特点脱不了关系。有趣的是,当时这些教育程度足够主办沙龙的上层社会女子,也曾被戏谑地称为“矫揉造作的淑女”(préciosité)。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