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杜文苓:核灾区食品进口,我们要让“公听会”玩真的

工业科技文明发展,让新兴风险变成常态。我们也亟需发展新的治理模式,用更广的视角,回应各种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议题。

11月初,台湾政府传出拟开放日本核灾区四县市部分食品进口,引起社会争议。立法院卫环委员会于11月7日决议,要求行政院在“周末”举办十场公听会,扩大社会讨论;不料行政部门迳自在“当周周末”于全台各地举办十场。这种急就章、毫无准备的公听会,引来抗议民众翻桌杯葛。十场公听会在冲突中黯然落幕,并被在野阵营与民间团体指责为“跑程序敷衍了事”。

政府开放进口核灾区食品,究竟会不会危及食品安全?社会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食品遭受辐射风险甚低,无须过度恐惧,且辐射剂量标准有管制措施把关;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开放核灾区食品会毒害人民,政府把关能力也不足以信任,质疑此时解禁只是为了交换经贸利益,强迫人民暴露在辐射食品风险。

社会疑虑尚待厘清,但国民党早已发动政治动员,推动反核食公投连署与罢免立委。在抗争造就的政治压力下,政府同意求助民间第三方,组成“推动公民参与专业小组”(简称公民参与小组,笔者为其中一员),并允诺在没有任何既定政策前提下,委由公民参与小组协助设计公听程序,邀请各方风险沟通对话。同时,政府也愿意以公听会的讨论结果,作为检讨、调整政策的依据。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