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特首选举是出名的“小圈子”选举,它的好处本应是方便操控,但十分尴尬地,这一个本来被中央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制度,却在刚刚结束的特首选举委员(选委)选举中出现失控。很明显,“小圈子”选举制度已日渐过时,中央是时候重新考虑一个符合民主原则的普选方案。
北京失主宰特首的绝对优势
经过今次选举,中央已失去了主宰谁是下届特首的绝对优势。在上一届特首选举中,中央支持的候选人梁振英,最终也只得689票。在五年后的今日,建制派的分裂只有更深,加上今届泛民的选委数目急增,相信中央可以完全掌握的票数,一定比689票还少,要得到过半数的601票也需要一定的努力。在中央“铁票”急降的情况下,中央已失去了它惯常拥有的主动权,被泛民及一众有相当实力的候选人所牵制,要面对他们的讨价还价。对以泛民为首的非建制派来说,由于取得超过三百席,只要有多过一名有实力的建制派候选人参选,他们随时有机会化身特首的“造王者”,成为较开明的建制派候选人的合作伙伴。绝不排除以上双方,或明或暗地互相配合,来增加自己在中央面前的谈判筹码。
当然,中央绝对有能力阻止以上的情况发生,完全封杀泛民等非建制派成为“造王者”的可能。问题是,中央必须为此付出巨大的利益和代价来交换,严重地提高了中央管治香港的成本。最简单和直接的方法是,中央禁止多于一个建制派候选人参选,但这个做法一方面非常“难看”,强化了特首是由中央“钦点”的事实,也显示中央本身缺乏信心,担心未能全面掌握建制选委的投票意向。而且,由于“小圈子”选举的最大特色是“分赃政治”,一众建制选委主要是用利益,而非共同的政治理念来联系,因此要劝退其他建制候选人及向建制选委“箍票”,中央非付出不菲的利益作为交换条件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