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是治国的定海神针,是河水的上游。上游无水,则下游干涸,百业萧条;上游泛滥,则下游决堤,泡沫酝酿。美元是世界货币体系的珠穆朗玛峰,当珠峰在金融海啸后冰崩雪塌,导致全球资金泛滥,就有建立新防水堤的需要。人民币10月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特别提款权(SDR,又称入篮),要从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角度解读才可明白。
不少论者以为,人民币“入篮”对人民币国际化仅具象征意义而已。他们的主要理据是,SDR 只是 IMF 对内使用的参考篮子,对外根本不能无风起浪。最终人民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还是要像篮内的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一样,脚踏实地推行自由兑换,不能速成。
这种看法是捉错用神。货币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便在国际结算银行撰文,抨击现有货币体系有“根本软肋”,痛陈有中央银行为刺激国内经济而不顾“国际责任”,矛头直指实行量化宽松的美国联邦储备局。周小川开的药方,是令 SDR 成为“超主权储备货币”(super-sovereign reserve currency),处理国际结算及大宗商品定价。由于SDR 的“水库”将是按照中英美欧日共同监督,如此再没有单一国家可以自私量宽泄洪,以致令其他国家产生经济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