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九七回归以降,香港从殖民地转为中国的边陲之地,重新思索着自身的主体性,也使社会充斥着各种探讨本土文化的公共论述。边陲有自己的声音,同样地,中央也有。在探求自身定位与独特性的同时,或许,我们更应该暂停脚步,听听中国对香港的理解与认知。香港浸会大学骆颕佳博士在其硕士论文回顾爬梳了过去五四运动至九七回归,中国人民以香港为题的影视、文艺创作,尝试理解中国人是如何以不同的国族论述来理解“香港”——作为一个“亲密的他者”。今由印象文字翻译成中文出版,骆博士也补充了九七至今的观察,让中国对香港的文化论述更为完整,也点出了回归前后的转变。
这节选部分带出回归初期中国的新自由主义国族主义者,视香港为一个高度消费城市——充斥着各式玩乐与生活风格浓厚的商品,只要维持经济的繁荣,香港便仍会认为自己“自由”。认知与现实的差异,与后来一连串的社会议题争议有脱不了的关系。重新了解中国如何认识香港,或能找出未来可行的路向。
德国哲学家尼采在《善恶的彼岸》说道:“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骆博士在新书书序中提到,当今香港社会着眼于与中央政权斡旋,而不自知地跟随了对方的逻辑运作。这书的出版或能成为一种善意的提醒,香港不只是“中国香港”,也能是面向东南亚、亚洲,乃至世界的香港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