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萧伶伃:反同婚光谱中,沉默多数的艰难

过去传承几世纪的男女婚姻、家庭制度等看似“天经地义”的概念,忽然从根本定义上被改变,很多人不免有种手足无措的尴尬。

图为2016年10月29日,台北同志游行。
图为2016年10月29日,台北同志游行。摄:Billy.H.C.Kwok/端传媒

近日,台湾是否开放同性婚姻议题延烧,推动改革的性别平权派与反对开放的团体(特别是具有基督宗教背景的“守护幸福家庭行动联盟”,简称“护家盟)交锋猛烈,敌我区别的张力造成舆论的坚壁清野。

台湾公共电视谈话节目《有话好说》特别安排,邀请正反方代表上节目阐述理念。昨夜,代表反方的林永颂律师一开场,先强调这个争议立场“不一定完全只有两边, 可能... 很多在光谱里面有不同的想法,那议题牵涉到每个人的一个理念、价值。”

确实,在反对同志婚姻或对其“踌躇”的光谱中,除了声嘶力竭的护家盟,其实还包括许多相对沉默的大众。他们或许不像护家盟那样立场坚定绝决,甚或能一定程度认知到同志存在的事实,却大多无法摆脱对此的不适应感,无法坦然拥抱婚姻平权运动所构想的未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