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李安用超真实3D给我们的教训

用超真实3D技术拍摄剧情片开创历史,李安心里其实在盘算什么?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3D、4K、前所未有的每秒120格播放速率拍摄,但李安下的赌注,不是为了提升习以为常的大制作大成本动作、奇观、科幻片特效,而是以崭新视角去呈现剧情片的故事与情感。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Billy Lynn’s Halftime Walk)剧照。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Billy Lynn’s Halftime Walk)剧照。

自《阿凡达》(Avatar, James Cameron, 2009)在各地疯狂卖座,一再刷新票房纪录以来,之前较“原始”的3D尝试──譬如裘莉(Angelina Jolie)在《贝武夫》(Beowulf, Robert Zemeckis, 2007)以无比魅惑之姿从水中升起,对着银幕挑动她金色乳尖,妖娆蛇尾──迅速被遗忘,片商迫不及待把一部又一部大片以3D出品,期望再现《阿凡达》荣景。在3D热差不多退烧了,观众对于众多“不过把平面做出景深、让字幕浮在影像之上”的一窝蜂3D片感到厌烦,倦于花更贵的票钱、戴上并不舒服的3D眼镜入场观影,李安却汲汲呼吁给3D一个机会,不要在理想的3D还没有出来,就把它“扭曲”了。

回顾电影之初,一个个定格画面连续播放,因视觉暂留而产生动作连贯印象,动画影片(motion picture)因之而生;从1920年代以降,每秒24格画面普遍用为播映规格。当电影由平面进入立体时代,解析度自2K往4K上看,近百年而不变的24格播映标准,在新世纪难免受到质疑:杰克森(Peter Jackson)在《哈比人》(The Hobbit,2012)系列采用每秒播放48格,提升画面流畅清晰度,却也招来“过于真实”而难以适应的批评;同样称许更高规格的卡麦隆,更打算在《阿凡达II》使用每秒60格速率。戏言自己总慢一拍、被制作人形容极不高科技的李安,于《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2012)首次尝试3D拍摄,却敏锐地抓住当前3D的局限与可能性,而在下一部作品放手去赌3D的未来:《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Billy Lynn’s Halftime Walk, 2016)以3D、4K、前所未有的每秒120格播放速率拍摄,但李安下的赌注,不是为了提升习以为常的大制作大成本动作、奇观、科幻片特效,而是以崭新视角去呈现剧情片的故事与情感。“科技应该为艺术表达来服务,使其更强劲有新意,因为故事与戏剧,才是最重要的。”李安如是说。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