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从国家威权手上夺回人民的可能:黄建宏谈泰国导演阿比查邦

阿比查邦的创作显示其关切政治的重点,乃在于绝对性权威的树立,而非谁人执政。

艺术展览空间Para Site在展出“阿比查邦・韦拉斯塔古:狂中之静”(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The Serenity of Madness)展览之际,特意邀来曾发表文章分析泰国导演阿比查邦作品的黄建宏教授,在带有初秋微微凉意的10月13日晚上,分享他对泰国导演阿比查邦的作品和是次展览的看法,带领观众更能理解展品背后的创作故事、影像特点、光影技法及人物角色背后的政治性。

黄建宏:现职国立高雄师范大学跨领域艺术研究所副教授,从事关于影像与策展的研究,不时撰写电影、当代艺术与表演艺术的评论。著作包括《COQ》(2009)、《一种独立论述》(2010)、《EMU》(2011)、《蒙太奇的微笑》(2013),参与编辑《从电影看》译文论集与《浑变》。黄教授亦以策展人的身份活跃于艺术界,策划展览有台湾国家美术馆线上展览【Ex-ception】(2007)、【S-HOMO】(2009)、【后地方:post.o】(2009)、与中国OCAT合作策展【从电影看】(2010),以及【浑变】交流展(2011)、视盟艺博会【日光浴】特展(2011)、Chim↑Pom【美丽世界:幸存之舞】(2012)与【心动EMU】特展(2012)、【台湾分裂2.0】(2013)、【NG的罗曼史】(2013)、【运动之后:穆勒咖啡之夜】(2014)、【失调的和谐】(2015)和【亚洲展示史】(2015)。

黄建宏。
黄建宏。

黄建宏教授表示从2004年开始接触阿比查邦的作品,便被其作品中的光影、题材的复杂性所吸引。他以长片电影《湄公河大酒店》(Mekong Hotel,2012)为例,既以吸血鬼为主角,又糅合了印度教对生命轮回的价值观、神话、国族历史和情欲等等,然后把这些都置放到最日常的状态——电影画面一直只有两个人坐在河边对话。他言,也希望讲座能像电影一样,轻松地“闲谈”阿比查邦的作品。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