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文化如何经济?补助机制与文创产业

文化与经济,不该是互相对立的存在,而是一个循环生态。

文化如何经济?补助机制与文创产业
图为台湾一家书店中,人们坐着阅读。

编按:2016年6月11日,台湾文化政策研究学会与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偕同《端传媒》等十多个团体,共同主办“民间文化政策行动论坛2.0:文化,进行式!”会后我们邀请四组作者,分就当天进行的四场论坛摘要内容,撰写系列评论。本文为第二场,由台湾视觉艺术协会的吴介祥理事所主持的“文化如何点石成金?艺文补助机制与文化经济的循环链”,聚焦于文化经济。

图为台湾一家书店中,人们坐著阅读。
图为台湾一家书店中,人们坐著阅读。

艺术文化的荣光下,包裹的是集体穷忙的艺文工作世代。从艺术行政、策展人、到艺术家,普遍都身兼多职,或同时支援多场展演,却没有稳定而健全的薪资福利待遇。艺文工作高知能低酬劳,只能靠著新血前仆后继的涌进劳动市场而支撑,年复一年换过一个又一个。

即便是台北市艺术创作者职业工会──协助艺文创作者追求适当待遇的工会,理事长林文藻都在论坛当天表示,工会收入仅靠会员定期会费,连雇用一位长期正职的行政人员,都很艰难。此说也反映出,现今艺文环境以非营利组织运作,或是仰赖展演收入,很难造就稳健的职业待遇。因此整个艺文圈,都亟需倚赖政府补助与民间赞助。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