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香港书展:新焚书坑儒,与资讯自由之窗的不可能

香港书展人流奇观,背後却是台港关系变化;本地出版困局;铜锣湾书店事件为代表的自由打压;及雨运後深入社会骨髓的绝望与忧愤。香港还容得下自由书桌吗?

香港书展:新焚书坑儒,与资讯自由之窗的不可能
邓小桦:两极化的出版在香港本来就存在,它们本应就是香港出版多元的证明;但令人忧心的是理性讨论、中间对话空间的消失。

香港书展是做生意,招牌是人流奇观。於是不时会有开幕排队现人龙丶入场者飞奔抢购的新闻,今年第一个飞跑入场者,原是要抢购台湾鸡排妹写真集的,可惜他还是扑空了,书还没运到。

这种新闻对於两岸三地的出版业来说,有多大的鼓励性?真是尴尬。香港书展近年办了许多文化活动来增加书展的文化气息,只是这个人流的奇观与尴尬(本地人直称为“散货场”),仍然是头上摘不掉的帽子。

空间与连系:香港VS台北

客观来说,作为“一盘生意”的香港书展,在亚洲区也是有名的,影响到不少其它地区的书展。像台北国际书展,我二千年初时到过,本与香港书展截然不同,至2006年之後,在空间划分丶摊位形态丶营销手段上,已经变得很像香港书展。毕竟,任何地方的书业都需要散货。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