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胡一天:军火系统的安全幻觉

将武器管控流程由不同层级专人分管的设计,不见得能有效降低风险。

胡一天:军火系统的安全幻觉
2016年3月17日,科西嘉岛上,以北约成员国为主的军事演习前,技术人员正在检查战机。

编按:本文初稿原以〈我家后院有核弹〉为题,刊于作者脸书。在雄三飞弹误射渔船,台湾社会各界关注军火系统的安全性当下,《端传媒》特邀请作者改写增补,提供讨论参照。

1980年的九月十八日,美国阿肯色州曾经发生过一次鲜为人知的“断箭”事故:位于小岩城郊外77公里的大马士革镇的一处战略核武基地于例行维修时,工程师疏忽掉落扳手,击中了位于发射井中的泰坦二号洲际导弹的外壳,导致液体燃料外泄,最后引爆了导弹的推进火箭。导弹上搭载的九百万吨当量 W-53 氢弹头被炸出发射井外30米,多亏弹头内的安全系统正常运作而未能引爆。

九百万吨的氢弹的摧毁力,约略等于二次大战时所有炸弹(包括广岛与长崎的两枚核弹)的三倍。倘使那枚弹头不幸爆炸,阿肯色州将蒙受巨大损失,当时的州长柯林顿亦恐怕无法在十二年后入主白宫,人类核灾史也将写下一笔新纪录。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