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Ken Loach 革命到80岁了,他还会继续吗?

Ken Loach 又获金棕榈,半世纪来他的良心从不“离地”,对伪善更深恶痛绝。在他的电影里,投身革命的人精神不死。

Ken Loach 革命到80岁了,他还会继续吗?
坚卢治五十年前的成名作《Cathy Come Home》。

上个月举办的2016康城影展(Festival de Cannes)中,由 Mad Max 系列导演 George Miller 率领的评审团,最终选了导演 Ken Loach 的新作《I, Daniel Blake》(港译《我,不低头》)为金棕榈奖电影。这位英国导演已是第二度夺得金棕榈奖,上一次得奖的作品是2006年以爱尔兰独立战争为题材的《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当年的评审团主席是王家卫)。

Ken Loach,港译坚卢治,台湾地区称之为肯洛区,英国著名导演。他以写实,求真的影像风格获得肯定与推崇,其作品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和描写引起评论界广泛讨论。2006年以《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第一次获得金棕榈奖,电影港译为《风吹麦动》,台译《吹动大麦的风》。

Ken Loach 今个月刚好八十大寿,除了再夺金棕榈奖,最近英国还有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Versus: The Life and Films of Ken Loach》上映。这部由 Louise Osmond 拍摄的纪录片,贯彻了 Ken Loach 对劳动阶层的关怀。在公映之余,特别于6月5日在全英国43家电影院作“自由定价”(Pay What You Can)放映,在售票处设置钱箱,让观众自行按经济能力支付入场费。执笔之时,笔者仍未有机会看到这部纪录片,亦还未看到获奖的《我,不低头》。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