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袁玮熙:现场调查──六四各大集会,参与者本质无别

如果仔细分析受访者的参与动机和身份认同,可以见到六四集会已经与“本土政治”难以分割。

袁玮熙:现场调查──六四各大集会,参与者本质无别
六四烛光晚会。

六四27周年维多利亚公园(维园)烛光晚会,再次在一片争议声中落幕。虽然大会统计的人数是2009年以来最低,但是维园的烛海依然如昔,证明在香港人的记忆中,六四毕竟没有画上句号。然而,在本土派批评支联会晚会“行礼如仪”的背后,这个“仪式”对于参与者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在维园以外的纪念场合,参与者认为的六四意义,又有何不同?

自去年起,我和浸会大学郑炜博士在维园和香港大学(港大)的六四集会以问卷形式访问参与者,去年受访人数576人,今年119人。虽然今年的样本较少,难以代表整体参与者,但我们认为数据对于了解参与者的背景和看法,仍然具有一点参考价值。从这些数字,我们归纳了四点观察:

第一,六四集会依然做到了薪火相传。去年,有19%、以年轻人为主的受访者表示是第一次出席六四集会,今年的受访者中,也有近18%是首次参与,大部分也是年轻人。从两年的数据看来,参与者的“首次参与”几乎分布在不同的时期,虽然新增人数似乎已从2009至2014年的高峰回落,但仍显示六四集会持续出现代际更新,六四的记忆不但没有被抹去,反而有所承传。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