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柴子文:如何杀死一份报纸

生死存亡之际,《明报》的读者和作者,可以从《南方周末》之死得到怎样的启示?

柴子文:如何杀死一份报纸

《明报》的命运,是否会跟《南方周末》一样?──本来一班记者编辑因为一股精神力量支撑着,主编换了几轮都守住了底线;但终抵不住一次又一次忠良骨干被戕害,人才四散,新闻与理想,皆名存而实亡。内地没得选,在香港读者自可罢看罢买,一纸风行随时变成一张废纸。生死存亡之际,《明报》的读者和作者,可以从《南方周末》之死得到怎样的启示?

风骨与剑气

《南方周末》发行量高达130万份的时候,正是互联网兴起的1990年代末,彼时在读大学的我,被其清爽可读的版面和栏目吸引,新经济、新文化、新生活,都呼应着当时网络初开吹向民间的清风。《南周》的报头题字由鲁迅书法字体组合而成,特立迥异于《人民日报》毛泽东的手迹,暗含风骨与剑气的报格,昭示一派新启蒙的气象格局。

吊诡的是,鲁迅跟毛泽东在历史长河的相遇,被记述在《南方周末》的一篇历史钩沉文章。当事人回忆,毛被问及倘鲁迅尚在人世,命运将会如何,他毫不客气地直白回答:要么乖乖听话,要么坐在牢里。何等霸道,何等残暴。原来红色的革命“大旗”不过是被利用的文化“棋子”而已。《南周》能刊登此等文章,可见其文化格局之大,绝不止于揭露时弊,报导真相。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