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香港立法会补选,在建制派与本土派双重压力下,泛民勉强守住议席。然而面对本土派兴起,泛民前路问题仍然非常不确定。近有九月选举失利之危,远有全面萎缩崩盘之忧;假使泛民实力进一步下挫,甚至崩盘,则对民主派(或现时流行说的“非建制派”),以至整个香港的前境都甚为不利。
因为,当泛民代表的中间力量持续萎缩,香港政治必然更趋向激进,而泛民失去的支持,并不一定能被激进派吸收,反而可能让本来仍愿意参与政治的温和市民意兴阑珊地离场,最后使制衡权贵的力量总体上衰退。换言之,当前的课题,是要在本土派急速兴起的背境下,避免出现泛民持续萎缩的局面。
若单从制度条件看,一场补选就让泛民陷入如此困境,其实颇足惊讶。比例代表制下,民主派在2003年七一游行后,进入多党制的“泛民”时期。本来在多党制下,政治力量的分布与运作,应该颇有弹性,足以应对不同局面。因为各党按照信念招兵买马、聚众自强,市民便能投票选自己相信的政党。只要社群组成及价值观不出现大变,各自的基本盘应该不会轻易流失,就算被新兴政治力量挑战,亦断不会轻易陷入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