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网络能承载理性讨论吗?“知乎”的中国实验

知乎社区并未因为开放注册和门槛降低,而从一个精英化的传播平台沦陷为草根舆论场;知乎社区仍具有自我净化能力。

网络能承载理性讨论吗?“知乎”的中国实验
「知乎」网站。

编按:网络能承载优质理性的公共讨论吗?在社交媒体主导的年代,水准不一的碎裂言论,分众取暖的阅读行为,加上“演算法”屏蔽,让这个命题渐成悬念。不过,网上行为毕竟受制于介面,这个问题也该转译为:是否存在某种网站设计,有利于理性的公共讨论发生?在摸索这种可能性的路上,中国的问答社区“知乎”累积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经验。

知乎的简单身世

知乎是一个社会化问答网站,其宗旨是“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创始人周源希望以“共同编辑”为手段,让优质的知识自由传播。知乎和微博、微信具有相似功用,都能通过UGC平台(同时实现下载和上传交互的互联网平台)搭建社会关系网络,形成社会化和社区性影响力。然而,在用户群体层面,知乎与微博、微信有明显差异。

知乎早期采用“邀请+认证”的实名注册方式,严格的审核环境,保证了初创阶段用户群的高水平。许多经过严格筛选的用户,都是各领域专家。他们针对特定问题的回答,有很高参考价值。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