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于日前过世的萨哈·哈帝(Zaha Hadid)引发建筑界一片惊讶唏嘘之声,名列当代最知名的明星建筑师之一,她一生留下许多经典作品,却也伴随不少争议与批评,而这一切,都可从1970年代她初踏入建筑界时,那股沉闷保守的氛围说起。
萨哈·哈帝于1972年赴伦敦攻读建筑联盟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当时建筑界基本上依旧笼罩在以低价与量产解决大批社会住宅需求的思维里,工业化制造与低廉快速性格弥漫,建筑师的个人思维与风格难以声张。现代主义在半世纪发展下来的路径,仅残余乏味的国际式样(International Style),高度依赖功能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价值观,如“形随机能”(Form follows Function)、“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等,几乎捆绑了所有建筑师的手脚,社会也因此普遍失却对建筑的关注及热情。
这种现代建筑几乎是陷入困境的时代环境,就是萨哈·哈帝刚要步上建筑师之路的背景。当时现代主义虽被欧陆大部分建筑师奉为神明,但困局与质疑已然涌现,修正或改变势不可免。对现代主义的逆袭,首先吹起进攻号角的则是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建筑理论家范求利(Venturi, R),他在1966年由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出版了《建筑的复杂与矛盾》(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一书,强调建筑对于历史与现实连结的必要,重视建筑设计对于符号及象征的运用,更直接以“少即是无聊”(Less is a bore)的挑衅口号,挑战已然有如圭臬的“少即是多”,直指现代主义本质里过度理性与反历史主义的弊病。这股对现代主义启动批判的风潮,成功带起以美国为首、尔后逐步影响全球的后现代主义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