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刘况:文化冲突,解释不了比国恐袭

边缘青年在监狱和非正规的传教人士身上接触到极进思想,其实跟绝大部分穆斯林生活完全断裂。

刘况:文化冲突,解释不了比国恐袭
2016年3月27日,比利时,市民在布鲁塞尔交易所广场悼念在爆炸中死亡的31名死者。

布鲁塞尔恐袭刚好一周,市中心的交易所广场(place de la Bourse)摆满了蜡烛,广场成为了悼念和记忆的场所。位于扎芬特姆(Zaventem)的国际机场仍未重开,布鲁塞尔市中心的几个火车站,全部由军警严格把守出入口,检查乘客的行李。去年11月巴黎恐袭以来,情报人员和学者均指出恐怖分子部署有若干失误(特别是在圣坦尼(Saint-Denis)的袭击),估计伊斯兰国将会汲取教训,在2016年策划更完美的袭击。

这次布鲁塞尔的恐袭沿用巴黎恐袭的方式,自杀式袭击和同时在多处发动,甚至连策划者亦互有牵连。恐怖分子试图令人们陷入巨大的哀伤和恐惧,但我们必须认真思考,面对恐袭蹂躏多元文化社会,如何摆脱恐惧造成的失语。正如比利时作家阿兰白临邦(Alain Berenboom)在恐袭后所说:“爆炸后,沉默就是最坏的事,沉默就是虚无。”

国际形象多元文化受冲击

让我们回忆去年11月巴黎恐袭的特点:地点选定为巴黎第十一区,该区剧院、咖啡厅、酒吧和餐厅林立,可视为针对法国引以为荣的文化生活的攻击,所有平民都会受到威胁。这次布鲁塞尔恐袭的特点是针对该国的国际化人口,因不少人从各地(如巴黎)来布鲁塞尔上班,而更有可能的,是特别针对欧美旅客。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